中文 (Chinese)

陳 泓博士(人文信息科学)

第一工科大学教授(陳研究室の负责人)
早稻田大学人文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陈博士获得了电气/电子工程 (EE)学学士学位、信息系统 (IS)学硕士学位和人类信息学(Human Informatics)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的智能系统,探讨互联网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去中心化的个人数据模型UPOD,解决个人数据的碎片化及隐私和安全问题。同时在新数字媒体与人文学科的交叉领域,致力于将集约在UPOD里的个人数据应用到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中,提高生活的便利性、效率和质量,同时改善HCI以降低用户与计算技术之间的摩擦。

陈博士主要研究项目日本电气通信大学虚拟图书馆、东京大学国立天文台网络图书馆、早稻田大学泛在个人书斋(UPS: Ubiquitous Personal Study)等学习支持系统中的个性化环境.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研究采用去中心化的个人云数据模型(UPOD: Ubiquitous Personal Online Data Store),用于人脸识别和AI非接触式体温测量的云健康信息服务,老年人生活医疗保健的物联网服务,以及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建设。

这些研究使用 IS 和 EE 技术支持的现实世界的数据收集、云存储、人工智能分析和向现实世界提供反馈的CPS 机制。此外我们也在努力研究实现智能家居设备之间相互数据通信的网关、Donkeycar的自动驾驶模拟器、老年人生活支持物联网服务、泛在/个人存储、智能家居、自动驾驶信息系统以及涵盖这些的智慧城市应用。在这些研究里,我们也在探索未来的计算机的理想形态。


泛在个人书斋 (UPS: Ubiquitous Personal Study)

提倡一个理想的个人空间,将信息集中在无处不在的“个人书斋”里,营造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共享和推荐信息的环境。 UPS 是一个分布式节点。 UPS 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新的分布式社交网络。

泛在个人在线数据存储(UPOD: Ubiquitous Personal Online Data Store)

近年来,借助EE技术,我们也将研究融入到IoT技术中,从基于信息与电子电气融合的无处不在的云服务模式,演变为一种被称为“网络物理计算”的计算机架构。我们提倡泛在个人在线数据存储(UPOD: Ubiquitous Personal Online Data Store),称为UPOD,将现实世界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储在网络空间的UPOD中,构建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这使得应用人工智能(例如人类状态估计)成为可能。此外,状态估计反馈到现实世界,关注于开拓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和泛在医疗保健(Ubiquitous Health Care)领域的运用。

研究项目:

  1. Ubiquitous Data Store
  2. Ubiquitous Study
  3. Active Learning
  4. NAO Network Library
  5. UEC Virtual Library

担任课程:

  1. C语言,C语言练习,C#语言练习
  2. 算法和数据结构
  3. 网络搜索
  4. 移动计算
  5. 物联网/人工智能系统(IoT/AI系统)

EXPERIENCE

(1973-1983) 从少年无线电爱好者到电子工程师

小学和中学,我一直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在制作的收音机,遥控飞机等无线电器件中寄托了我的梦想。一个人设计电子线路,用油漆来描画,然后刻画或腐蚀做成印刷电路,用电烙铁焊接晶体管,电阻电容,用万用表进行测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手工进行。总想着如何突破晶体管的极限,比如如何得出到更高的输出功率,让晶体管动作在更高频率等。与此同时,对电子乐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制作的是模拟回路电子乐器。一点点刮去电阻表面的薄膜,以调整音高。键盘也是用塑料手工制作的,在大学时代依然不懈地改进,比如用滤波器体验了不同的音质,用多声道实现和声。大学的毕业研究,由于我对电子工作的热衷,选择了《同期辐射 电子加速装置控制回路的设计与实现》的课题。

(1983-1993) 从电子机器测试员到程序员,证券C/S系统工程师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电子器材公司的检验部,每天做着一成不变的检验员工作。然而当时价值3万元的高价商品—IBM/PC吸引了我的注意,从一个人摸索着从编写练习程序,到使用DBASE作出了公司内部使用的出纳,工资等会计程序,还编写了工作流程优化等企业管理程序。我的能力得到了认可,调到了当时电子部研究所工作。从事机场航空管制系统的开发。在操作系统开发部门,投入到实时OS的研究中,每天与PL/M语言,汇编语言为伍。我所写的《微型计算机时钟中断系统的做成》获得了研究所年度论文大会的三等奖,并获得了去往日本的研修机会。在日本,我接触到了UNIX/C, PC-9801-DOS, HP-9000, OS-9/68K, 等各种各样的系统。回到中国后,我仍然无法忘记摆着各种各样新奇电子器件的秋叶原,因此我重新回到日本,在秋叶原附近的一家公司里开始了程序员的工作与生活。此后,我成为了上市证券公司的工程师,从负责员工UNIX/C的研修工作,一步步成长为C/S系统工程师。在日本因为存在着NEC、富士通、DOS/V三种电脑,于是我研究了各种硬件的不同点,制作了在所有电脑上都能运行的文件管理工具,并且在Nifty等处公开下载,看着每天的下载数的增加而喜悦。

(1993-2003) 从研究生到硅谷的电子商务系统工程师

在日本最让我感动的是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可是也有意想不到的陷阱。由于受到巴黎统筹委员会禁制向共产主义国家输出先进技术的限制无法到相关先进企业就职,而且在日本有程序员生涯到30岁为止的说法,为此我开始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感到不安。为了不断提高巩固知识,追求儿时的梦想,努力成为一个技术专家,我考入了日本电气通讯大学的研究生院继续学习。在此期间,我设计和制作了个人化的电子图书馆,日本国立天文台的网络图书馆,并且受到当时打工公司的派遣前往美国,通过网络对日美音乐家的远距离协作项目进行技术支持,英文软件的日文化,并进一步构建了因特网初期的电子商务系统。这些工作充分发挥了硬件的知识,双语能力,金融联网系统开发的经验,使项目得以成功。

(2003-2009) 从VoIP的专家,到创造理想的开源软件企业

911加速了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碎。重返日本后,开始摸索下一个因特网的产品,并把目标定在了VoIP上。我立即投入到VoIP的硬件,软件的研究中,参与了VoIP系统的离岸开发(offshore development),在Windows,Linux,以及Nintendo-DS上进行了VoIP的实装,并取得了成功。并参加了日本电力公司VoIP系统的总合测试,使用Perl制作了SIP记录分析用测试软件, 实现了对从SIP的动作到个别的特定问题更效率化的测试。同时作为桥梁工程师参与了连接手机和云端的工程。利用开源代码软件,推进了全球开发支持环境的构筑。基于这些离岸开发的经验,我着手在中国设立理想的离岸软件开发企业,全力投入到从人员招聘,培训,全球开发支持环境的构筑,到复数的工程管理中。使离岸软件开发得以成功,按时提交给日本客户并得到了好评。

(2006-2012) 再次成为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走上社会化网络服务架构师之路

曾经由于在美国的长期居住,使得在电气通信大学的博士研究没有开花结果,这成为了我无法化解的心结。寻找机遇再次考入了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内容也从个人化的电子图书馆进一步扩展,锁定了Web2.0以及其未来的环境。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承接软件开发项目越发困难,为此我专心投入到博士研究中,在世界著名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了多篇我所研究的Ubiquitous Personal Study相关的论文,顺利取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博士学位。目前,通过个人智能移动终端连接到Cloud的无缝连接(seamless),构建了个人信息收集,管理,组织,共有,推荐环境的系统原型,正在计划构筑商用的系统,努力成长为社会化网络服务架构师(Social Service Architect)。

(2012-2020)早稻田大学兼职讲师,第一工业大学副教授, 教授

早稻田大学兼职讲师 担当科目: Web検索; 情報系统科学,Java编程

第一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担当科目: C语言编程,移动计算,泛在(普适)计算,云计算

SELF PR

事业有山峰也有低谷。遇到山峰时挑战,到达低谷时休憩。晴耕雨读,这低谷的时间对我来说正是学习巩固知识最好的机会,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低谷,充实自我,准备好下一次的挑战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

利用双语能力, Windows、UNIX、MAC、  编入系统等各种平台的开发经验为手段,以在日本,美国,中国多文化下的工作经验,以从程序员到系统工程师,专家,设立离岸软件开发企业的经验为基础,使博士研究的IT课题得以实用并普及,以推进社会的技术革新作为自己的使命。一定能实现创造新的价值的梦想。

GOALS

古人云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古来书斋是文人的标志。书斋是自由发想,创造知识的空间。文化在书斋中积累,通过书斋传承。

20世纪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以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教育代替了千百年来私塾书斋式因材施教形式的教育。虽然在工业化初期生产了大批技术工人,也埋没了更多学生的可能性。学校的职能从“知识传授型”向“实操体验型/引导发现型/互动讨论型”转变是大势所趋。

智能手机、Cloud技術、Social Networking、…这些IT社会化的要素不断的普及。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登场,在网络上构筑的人际关系中,在信息更方便共享的同时,使用者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个人信息,个人的情报被分散,分割。

我提出的泛在私人书斋(Ubiquitous Personal Study, 略称UPS),是一个存在于云端的虚拟书斋,是存贮个人生活日志(Life Log)的理想的个人空间。它改变目前在巨大的SNS之间来回奔忙行走以获得的信息方法,把信息再次集中古来意义上的书斋这个形态里,在书斋里进行适合于个人的知识作业,返璞归真的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推荐。

社会化泛在私人书斋(Socialized Ubiquitous Personal Study, 略称S-UPS), 是将周围的社会化信息流(Social Stream)汇聚到泛在私人书斋,追求现实世界与网络空间的无缝连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抽出隐藏在生活日志与社会化信息流(Life log・Social Stream)里有价值的信息,发掘到各种潜在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我提出的UPS和S-UPS架构作为知识作业支援,信息的统一管理平台,相信有助于促进信息推荐,信息共享。

近年来,借助EE技术,我们也将研究融入到IoT技术中,从基于信息与电子电气融合的无处不在的云服务模式,演变为一种被称为“网络物理计算”的计算机架构。我们提倡泛在个人在线数据存储(UPOD: Ubiquitous Personal Online Data Store,略称UPOD),将现实世界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储在网络空间的UPOD中,构建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这使得应用人工智能(例如人类状态估计)成为可能。此外,状态估计反馈到现实世界,关注于开拓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和泛在医疗保健(Ubiquitous Health Care)领域的运用。

  1. 在社会化学习(Social Learning)领域
    社会化泛在私人书斋,可以营造即使远程用户也可以在书斋里一起学习的环境。能够访问朋友的假想书斋,浏览藏书,虚拟讨论。即使在现实社会在不同的场所,学习课程的开始时间(甚至学习年度)也不同,可以从Social Stream虚拟同步学习,念过什么,在何处遇到挫折,如何跨越失败,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追踪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获得共同进步的感觉。追求私塾书斋形式的因材施教。在学校教育领域,课堂教育与社会化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其学习效果也十分值得期待。
  2. 在智能车载网络领域(SmartCar)
    现在的汽车可以说是移动的个人空间,车载网络连接了多达上百个智能单元进行驾驶信息处理,让这个个人空间变得更加舒适的多媒体系统单元也在不断增加。我想在这个移动的个人空间的车载网络如果连接S-UPS系统单元,更能发挥现实时间和数据空间无缝融合的能力。不但可以积累用户在这个空间的完整生活日志,而且可以在车载网络中发掘特殊的潜在的知识(tacit knowledge)。
  3. 辅助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去中心泛在感知医疗系统(Ubi-Care)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我们提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泛在传感健康护理系统,用于观察和护理老年人生活。生活环境中中的传感器数据被收集云中的Solid POD,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与健康有关的数据分析应用,并要求进行分析和监测。
  4. 智慧城市的个人物联网数据聚合和共享的去中心化UPOD框架
    UPOD框架使用户成为他们数据的所有者,并且可以自由地自由共享或撤销其部分数据。将UPOD框架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传感平台将改善智慧城市服务,并减少获取个人数据的工作量和成本。促进智慧城市与城市居民的互动。

作为一个IT技术的专家。总是站在IT技术的最先端,构筑所有人都能得益的数据环境,有利于社会,是我的理想。